审慎抉择还是谈崩了!康达新材终止收购北一半导体
作者:admin 日期:2025/11/20
11月14日,康达新材料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(002669)发布公告称:终止筹划收购北一半导体股权,康达新材原计划通过此收购,以现有半导体材料产业布局(CMP抛光液、溅射靶材、LTCC陶瓷材料、电子化学品等)为基础,通过多元化投资模式,加速向半导体产业战略转型升级,努力打造第三增长曲线。虽然公告里表明本次收购的终止原因是公司有序开展了尽职调查、审计等工作,但前述工作进展未及预期,且交易各方就交易进程未能达成共识。但结合其自身财务状况、并购过往问题以及北一半导体的业务特点来看,这一决定既是对自身经营风险的规避,也可能暗藏标的资质争议、交易细节谈崩等深层隐情,以下是具体分析:1、从康达新材自身角度:规避风险与资金规划的现实考量
-
警惕并购风险,避免重蹈亏损覆辙:康达新材此前有着频繁并购却盈利下滑的惨痛经历。2022 - 2024年其归母净利润持续走低,2024年更是因巨额商誉减值亏损 2.46 亿元。此前收购的彩晶光电、必控科技等资产,后续还因经营问题被陆续出售。且此前2025年8月刚完成对中科华微 51% 股权收购 (投资 2.754 亿元),短期内再斥巨资收购北一半导体将严重影响现金流。(相关阅读:承诺三年净利1.5亿!康达新材2.75亿现金控股中科华微,加速半导体战略布局)此次收购北一半导体本是为打造半导体领域第三增长曲线,但尽调中若发现北一半导体存在资产估值虚高、盈利前景不明等潜在问题,很可能会让康达新材警惕新增商誉减值风险,为避免亏损加剧而果断终止交易。毕竟其当前正处于业绩修复期,2025 年前三季度刚实现扭亏为盈,自然不愿因一笔风险不明的收购打乱向好态势。(相关阅读:净利暴增超204%!康达新材前三季狂赚9000万)
-
资金调配逻辑下的取舍:一方面,康达新材11月12日发布公告称归还了闲置募集资金共计4500万元,这体现出公司对资金合规性和流动性的重视。收购北一半导体需支付大额现金,而募集资金有着明确使用规范,若挪用可能影响自身合规经营。另一方面,2025 年前三季度公司业绩虽好转,但前期亏损留下的财务压力尚未完全消除,此时将资金投入到已有明确收益的胶粘剂、半导体材料等核心业务,远比投入到还在推进晶圆工厂建设、短期内难见回报的北一半导体更稳妥,终止收购或为优先保障主业资金需求。
2、从交易标的北一半导体来看:资质与前景或存未披露隐忧
-
财务与经营隐患或被尽调发现:北一半导体虽宣称拥有 9 条封装产线,还在推进20亿元投资的晶圆工厂项目,但这类重资产项目往往存在资金缺口大、回报周期长的问题。康达新材在审计中,可能发现其营收与利润数据不匹配、订单真实性存疑,或是晶圆工厂建设进度滞后、后续资金需求远超预期等问题。一旦收购完成,康达新材可能要持续投入资金支持其项目推进,这对企业现金流是巨大考验,而这一风险在公告中仅以 “审计进展不及预期” 笼统带过。
-
核心资质与技术存在不确定性:北一半导体虽有31项专利,还提及与日本罗姆达成实验室合作,但尽调中或许发现其核心技术可能存在专利依赖、与合作方的技术授权有期限限制等问题。此外,其碳化硅 MOSFET 等新产品尚处于产能建设阶段,尚未形成稳定盈利规模,而 IGBT 领域市场竞争激烈,其产品市场占有率、客户粘性等可能未达康达新材预期。这些技术与市场层面的短板,会让收购后的协同效应难以实现,成为终止交易的重要隐情。
-
股权估值与控制权分歧:北一半导体正处于业务扩张期,且手握新能源、工业机器人等领域订单,可能对自身估值有着较高预期(根据其2024年5月B+轮融资1.5亿元推算,估值约为25亿元);而康达新材基于行业标准和风险评估给出的估值,大概率与北一半导体及其股东(含韩国籍自然人股东)的心理价位存在差距。此外,康达新材拟收购不低于 51% 的股权以获取控股权,但北一半导体或许在核心技术控制权、管理层保留等方面提出苛刻条件,双方无法就控股权对应的实际权益达成一致,最终导致谈判破裂。
-
交易进程分歧的深层原因:公告提到交易各方就交易进程未达成共识。结合北一半导体晶圆工厂预计明年试产的规划,其股东可能希望快速完成交易以获得资金推进项目;但康达新材出于风险控制,可能要求待晶圆工厂技术成熟、产能落地后再推进股权交割,或是提出了严苛的业绩对赌或回购条款。这种因双方对业务推进节奏的诉求不同产生的分歧,难以通过协商化解,最终只能终止交易。
总的来说,康达新材终止收购北一半导体并非简单的商业失败,而是一次审慎的风险规避。表面上是尽调和交易进程问题,深层次原因包括北一半导体估值虚高、技术与市场风险隐忧、交易条款分歧以及康达新材自身的资金压力和战略调整。这一决策体现了公司在经历过去的并购阵痛后,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和风险管控,有利于其长期稳健经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