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事多磨。中俄天然气“大单”自1994年两国签订天然气管道修建备忘录起,在经历20年马拉松式的艰苦谈判后终于尘埃落定。撇开两国政治层面的因素,单从我国能源战略安全的角度出发,这份“大单”的意义可谓重大。
我国天然气资源相对短缺,但消费量却呈爆炸式增长。从环境约束的角度考量,天然气将逐步成为我国能源结构改变的首选。在我国常规天然气产能有限的情况下,我国正在开发包括页岩气、煤层气、煤制天然气等非常规天然气,并已取得积极成果。但非常规天然气在开发成本、水资源和环境约束等方面,都受到一定的限制。因此,进口天然气就成为保障我国天然气供应的重要途径。
目前,我国大多数天然气进口以及自身的天然气田都集中在西部地区,而用气市场则主要集中在东部,呈逆式分布。此次中俄天然气谈判的成功,意味着未来我国东北地区供气保障将得到强化,而东线天然气管网建设必然提速,这将大大改善我国供气格局。我国天然气进口多元化的战略布局一旦完成,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无疑意义重大。
对这份“大单”的签订,国人最关心两个问题。一是进口气量。公众虽然记住了“380亿”这个举足轻重的数字,但仔细解读相关信息不难发现,这“380亿”并非从2018年开始供气时就有的,而是“最终达到380亿立方米”。因此,我们可以指望这单气源,但不能放松了国内天然气开采,不能减慢非常规天然气开发的步伐,不能放弃其他渠道的进口天然气。二是价格。这笔大单“长跑”20年,主要卡在气价上,最终双方都作了一定让步才达成协议。这充分说明天然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,无论自己开发还是国外进口,都来之不易,需要我们“且用且珍惜”。
多渠道、多方式、多结构地开发天然气,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方向。毕竟,渠道越多越安全。